林晓宇;王 星;杨跃鑫;魏 航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极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而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其中的“阴阳”指的是晴雨、昼夜等天时气象变化;“寒暑”指气温高低;“时制”则是四季时令的更替。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天气在军事战争中的影响已经有了初步认知。在古代作战前,许多将帅都必须观云测风,根据天气制定战术战法。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 “巧借东风”,以少胜多、以劣胜优大败曹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军事活动的半径逐步向着大海、天空甚至太空扩张,现代战场更加多维立体,多军兵种协同作战趋于常态。陆海空天,风雷激荡,在现代战争中,天气的重要影响也日益凸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天气是如何在各军兵种作战中“呼风唤雨”的吧。
首先我们看看陆军,在陆军中人是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战斗因素,而天气对人体的影响也是最明显最直接的。天气对作战人员战斗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身心和武器装备的操纵上。恶劣天气使作战人员活动效率降低,呼吸困难,身体不适导致心理发生变化,严重时造成人员判断力和活动能力下降。武器装备操纵效率降低主要表现在手脚动作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方面。1812年,拿破仑率大军大举进攻俄国,占领莫斯科后,因寒冬到来,温度大幅下温,法国士兵饥寒交迫,并遭到俄军反击,60万大军死伤竞达约55万之多,惨败之后逃巴黎。据统计,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因严寒伤亡的人数均达百万人,冬季作战冻伤与战场伤亡的比例几乎为一比一,对战争的胜负影响很大。
对于空军而言,航空兵部队是空军主体战斗力,受到天气的影响也最大。飞行是勇敢者的职业,当飞行员在空中作战时,风对飞机的起飞、降落、航向、航速和空投、伞降、轰炸、扫射等都有很大影响;温度、大气密度等因素会影响飞机承受的空气动力;雷电、积冰和气流会危及航行安全;暴风雨(雪)、大雾、碎云会影响飞机的起飞和着陆。1940年,德国大规模空袭英国本土,但却遭遇了罕见的恶劣天气。受此影响,德军几个月的空袭进攻都未能达到预期战果。希特勒不禁哀叹:“恶劣的天气使我们未能获得空中优势。”
海军的出现使人类的军事活动延伸到了江河湖海之上。暗流汹涌的海洋中,天气也是变幻莫测,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军的军事活动。在军舰航行中,海雾、气温和风是影响舰艇活动的主要气象要素,海雰会影响船员视线,阻碍舰艇编队和机动,甚至导致触礁或迷航;气温太低或者太高,都会影响舰上人员实施操作;风主要影响舰艇的航向和航速,由大风引起的巨浪、巨涌不利于航行和射击,但由微风引起的海面小波却利于潜艇的隐蔽活动;大风、台风不仅妨碍海上作战行动,还对航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据科学计算,一个强大的热带风暴,其威力相当于两万颗原子弹,军舰若是误入其中,无疑是叩开了死亡大门。
火箭军作为实施战略打击和威慑的重要军事力量,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相比于传统武器,“东风快递”命中目标精度要高得多,但其作战性能也同样受天气的影响。在导弹发射的过程中,大风会对导弹的固定产生威胁,气温会影响推进剂的性能。而水汽、雨水等可能会影响导弹中电子元器件参数和性能;在导弹的飞行过程中,高空风和大气密度的改变会导致导弹偏离标准弹道,大气中的冰晶、雨滴和其他杂质微粒也会腐蚀弹头,降低导弹的命中精度。雷雨云对导弹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导弹在穿云过程中,不仅有被雷击的危险,导弹的制导系统还可能受到雷电的干扰或损坏而出现偏差甚至失灵。
现代局部战争经验表明,天气对战场环境的影响关系到作战人员、武器装备、战术战法和勤务保障等诸多方面。从战斗力的视角来看,善于选择和利用有利的天气,对赢得胜利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发生战争,WMO体系下的全球气象信息共享必然会受到影响,敌方会最大限度地封锁气象情报。因此,为了不在未来战争中受制于人,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自主气象资料获取手段。在这个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迅猛,在多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应用,而气象正是最早应用北斗系统的重要领域之一。其中,我国北斗探空系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北斗水汽探测已准业务化运行。气象部门还建设了北斗气象预警发布系统,集灾害预警、气象预报、科普宣传、监管功能为一体。但我国气象预报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任重道远,气象部门应深度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积极研究建设完善独立自主的气象资料获取途径和更加精细精准的数值预报模式,加快构建与战略运筹和作战运用相适应的战场环境保障体系,在未来战争中摆脱掣肘,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