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绩老师经验分享交流会
活动简介:
10月18日晚7点,我们邀请到我系的聂绩老师为同学们做了一场精彩的经验分享交流会。聂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他的求学和求职经历,并解答了同学们在科研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没有来到现场的小伙伴们也不要失望,小编把同学们提的问题和聂老师的解答都整理在推送里啦,快来看看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疑惑吧。
也许读完这篇推送,你就会觉得学习很美妙,科研多美好!
聂绩老师简介:
教育背景:
2005,学士,北京大学,我系;
2008,硕士,北京大学,我系;
2013,博士,哈佛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
先后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博士后。
聂绩老师自2017年9月至今在beat365,担任助理教授,研究员。
个人分享环节:
求学经历:
聂老师说自己在本科期间并不出众,因为北大的同学都非常优秀。自身也没有什么才艺,同时有严重的睡眠问题,在这个阶段心态上甚至有一点点自卑。但是进入研究生后,明确了自身的目标就是要出国深造,一旦目标明确并开始为之努力,就会逐渐建立信心。
聂老师还提供了一张他在北大读研究生期间参加蔚蓝空间春游的照片。(侧面反应了蔚蓝空间的悠久历史,小编表示很欣慰啊。)
2007.5.18 蔚蓝空间春游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曾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聂老师则感叹,进入哈佛后,第一个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好的大学也要有好的大楼”,他表示科研环境的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心态,良好的环境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下面是聂老师在哈佛求学期间拍摄的一些照片。
草坪 教学楼
进入哈佛学习,自己对人生也会有新的思考,比如说就会开始考虑毕业之后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倍感压力的同时,更加坚定信念,保持平和的心态,为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平时学习到深夜,为一次报告练习十几次都是家常便饭。
在研究生期间经常需要做报告,聂老师表示第一次大会报告前,他也非常紧张,但是在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之后,会慢慢习惯这个过程。(所以接下来要出去开会做报告的同学们不用担心哦,紧张是正常的,多练习就好啦~)
2009 挑灯夜读
2009.4 North-East tropical Meteorology workshop
2010 第一次大会报告前
博士后期间聂老师为了缓解压力,领养了一只猫咪,陪伴自己度过了科研的艰难岁月,回国后也将它一并带回,至今都相互陪伴。
求职经历:
求职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写简历和面试。
第一阶段:在完善自己简历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很多不足之处,被迫去总结自己的科研经历,去规划未来几年内具体的工作规划。这个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是梳理了自己的人生,使自己对于未来更有规划。因此聂老师建议大家多多去尝试写一些申请,包括研究方面和求职方面的申请。这是一个发现自身问题的过程,会对自己有很大的提升。
第二阶段:在不断参与高校面试的过程中,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聂老师建议大家要提前了解相关的背景,自己多做准备,保证会话的正常进行,避免面试过程中出现冷场的局面。要想清楚自己在同辈人中的竞争力,让别人看到为什么在众多的申请者中要录取你。
问答环节:
在聂老师的个人分享环节之后,我们来到了最令同学振奋的问答环节。工作人员为同学们提供了小纸条,大家将想问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匿名提交,这样在问问题时就不会有太多顾虑。
科研学习方面:
问:您在北大和哈佛都学习过,您觉得这两所学校在科研上有什么差别?
答:教师方面:国内由于固有的量化评估体制,可能更功利浮躁一些。国外并不是由文章数量来评判,他们基本以学术影响力为评判标准,并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评审制度。北大也正在慢慢改革,向国外看齐。
学生方面:在哈佛,更多的是一种主动学习,因为研究生从入学开始都倍感压力,对自己的未来的规划很有先觉性。在北大,我觉得学生更多还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导师给什么任务就完成什么。
但是不管在哪里,身边都会有比自己优秀的人,多向他们看齐,思考他们为什么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对比可以想想自己有哪些不足。
问:博士一年级期间课程作业繁多,如何平衡科研和学习的时间?
答:这种情况下要学会做减法,计算投入产出比,然后做出相应的取舍。如果一门课程对你比较重要,那么就多花些时间,如果一些课程所学的内容你以后可能很少用到,那么简单地完成课程任务就可以。因为在博士期间,科研是首要任务,明确自己的首要目标,将相对不重要的事情往后安排。
问:当初怎么决定走科研这条路,又是怎么确定研究方向?
答:科研最大的优点是自由,这种自由包括思想上的自由和时间上的自由。从事科研,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研究自己喜欢的内容,并进行探讨发挥。和其他工作相比比较少有领导的约束,这对于思想创新来说是非常好的。另外一点就是时间自由,虽然其实从事科研没有什么寒暑假的概念,但是时间还是自己由支配的。
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基于自己的兴趣和接受的教育。一开始方向可能不是很清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在一些方面你做的比较好,那么在这些方向你们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进而也就对这方面更加感兴趣,这个过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没有人喜欢自己一直做不好的工作。在研究的过程中会逐步产生自己的选择。
问:在论文写作和科研中怎么预防跑题?
答:如果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而跑题,要加强自身的学术能力。但是如果因为科研结果与预期的不一致而出现跑题的现象,则是很正常的。要根据得到的结果进行不断地修正,只要得到新的结论和发现就是成功。
问:如何寻找到科研的idea?
答:对于博士生,建议可以将大问题细分化,从解决小问题开始。在寻找idea的过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问题创新、方法创新、思路创新。问题创新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你做一个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得到新的现象或结果,一般来说这样就能够发文章。研究生阶段可以从问题创新开始找到科研的idea,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层次。
问:如何提高读文献的效率?
答:在开始时一篇文献一两天读完,即使看过后也会遗忘,这都是正常现象。经过一两年的训练后会逐渐发生质变,可以达到半小时左右看一篇的速度甚至更快,可能你看到文章标题后就可以推断出它的大体结构,知道文章的重点是哪些部分,并顺利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对于大部分文章,如果其中有一两句话对你是有用的那就足够了。但达到这个程度需要时间的积累,坚持几年花大量的时间阅读文献,这个过程是不能跳过的。
求学求职方面:
问:能申请去哈佛读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在研究生阶段的申请,GRE、TOFEL成绩其实是相对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对方导师愿意收你。而对方导师判断你的标准主要是两个方面:能力和态度。能力就是指已有的工作科研经历,态度是指你能否可以沉心静气的坚持科研。最好是能够争取到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会让老师对你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问:什么时间开始考虑工作规划?
答:具体的工作规划可以在博士期间最后两年,但是大体的规划从现在就应该开始。因为考虑越早,对专业更加了解,对自己的状态会有更好的判断。
问:未来想进北大工作,出国读博和在国内读博哪个有优势?
答:这个具体要看国外大学的排名,国外排名七八十之后的很多博士毕业生也相对较少进入高校工作的。如果是国外的知名高校的博士,总体来说相比于国内的博士更有竞争力。国外知名高校的培养水平教育水平也会较高一些,但重要的是自身心态的变化。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不同的目标和不同心态。环境对人的塑造改变有很大影响,对个人成长有很大作用。但是,具体到个人,还是英雄不问出处,自身的实力最重要。
对博士生的建议: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上要尽快成熟,学会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在科研上首先要尽快明确目标,有了目标后心态也会更加平和,更加积极。 如果打算走学术道路,就要明确毕业后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青年科学家这样一个目标。不管是选择读博士后还是就业,都要保证自己比其他人强。如果把未来简单区分一下,可以分为博士生-博士后-年轻教授-资深教授这四个阶段。当你们进入某一个阶段时,要慢慢培养下一阶段的思考方式,让自己具备更高层次的想法。科研上尝试系统性的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而不只是导师让做什么,完成任务就好,要学会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而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这个过程开始可能会很痛苦,但是是必须经历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就会慢慢适应,要学着把不自然变成自然,把不习惯变成习惯。
同时在系里邀请专家学者来做报告时,把握机会多和他们交流,这是很好的锻炼自己的机会,即使一些专家学者和自己的研究领域不同也没有关系,可以提前花几个小时做一些准备工作,不要将自己局限于某个很小的领域中,相互有效的交流是一个科学家基本的素养。此外,很多同学不敢去找老师交流,担心自己问的问题是不是太低级,其实不需要有这样的顾虑,即使表现的不好也没关系,因为这些专家学者来访问,他们的行程安排得非常满,大部分的同学他们都不会记得。所以不用担心犯错,要把握这些机会去锻炼自己。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期间,聂老师与同学亲切交流,不仅分享了自身的求学和求职经历,还解答了同学们各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对于研究生学习的期望。聂老师提出的很多的实用性建议对于研究生期间的学习生活非常具有启发性。学生与老师积极地互动,尤其是一年级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使活动期间高潮不断。最终本次经验分享活动圆满落幕。
蔚蓝空间:
蔚蓝空间是由我系05级博士生黄建斌创建的“大气与海洋科学类学术论坛”,旨在促进大气科学类研究生间的学术交流,共同解决学术问题,分享学术信息,促进学术创新。新的一期,我们将推出形式更加丰富的活动,期待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