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简介
2021年度“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颁奖仪式于2021年11月10日下午在beat365思源多功能厅顺利举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物理学家吕达仁先生,我系校友、谢义炳先生的女儿北京市气象局谢庄研究员,beat365胡永云教授、黄嘉佑教授、刘式达教授、毛节泰教授,来自各气象类院校和科研单位的获奖人员以及我系的部分师生参加了颁奖典礼。
二、颁奖仪式
颁奖仪式由胡永云教授主持。毛节泰教授就今年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的评审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宣布了获奖人名单。六位获奖者分别为:
何 超,暨南大学
胡 帅,国防科技大学
胡晓明,中山大学
沈路路,北京大学
王 勇,清华大学
周震强,复旦大学
谢庄女士介绍了谢义炳奖基金的来源和特点、设立的初衷和意义以及谢义炳先生生前的梦想-东方气象学派。胡永云教授介绍了谢义炳先生对我系建设与发展的贡献。仪式上播放了回顾谢义炳先生生平的短片。

胡永云教授主持颁奖仪式

毛节泰教授宣布评选结果

谢庄女士致辞
三、获奖者报告
观看完谢义炳先生的生平短片后,六位获奖人分别作了简短的学术报告,分别介绍了他们各自的科研经历和主要科研成果。

何超(暨南大学)
何超介绍了副热带高压和夏季风对全球变暖的纬向非均匀相应机制,阐明了全球夏季副热带高压核心区和东亚夏季风随全球变暖的变化情况,简单修正了在变暖气候背景下检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方案,解释了全球变暖导致EASM环流增强的机制。

胡晓明(中山大学)
胡晓明为地表-大气之间的长波辐射反馈建立了新的定量分析框架,建立了长波辐射反馈过程和气候态之间的联系,讨论了地-气间长波辐射反馈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揭示了全球增暖及模式预估不确定性的关键过程。

沈路路(北京大学)
沈路路研究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大气环境中的极端空气污染事件以及温室气体排放事件,揭示了海水温度和海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机制,开发了混合极值模型,更好的模拟得出人为气候变暖对极端污染的影响,提出控制油气田甲烷的排放是最经济可行的,阐明了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变率对重污染事件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卫星数据定量了极端温室气体排放事件。

王勇(清华大学)
王勇改进了全球气候模式云和降水的模拟,研发出冰晶异质核化、随机对流等参数化方案,改进了云和降水模拟,解决了在模拟中小雨太多大雨不足的问题,揭示了小雨主导气溶胶长期湿清除过程。进行了次网格陆气通量交换参数化,可以更好地解决中国夏季降水问题。

周震强(复旦大学)
周震强揭示了印度洋本身的海气耦合模态影响我国夏季梅雨的物理机制,提出印度洋偶极子是内部模态,为理解东亚夏季风的变异机理和季风预测提供了新视角。

胡帅(国防科技大学)
胡帅因单位防疫要求,做了线上报告。主要研究大气光学与大气辐射,开发了大气辐射传输模式,解决了Mie散射区间的求解难度较大的问题,自主研制了基于时域伪谱法(PSTD)以及进一步的时域多分辨技术(MRTD)的大气非球形粒子散射模型,提出了多尺度离子散射参数平均方案、不变嵌入迭代T矩阵法的对称性理论,对于非球形粒子的光散射计算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
四、尾声
报告结束后,举行了颁奖仪式。各位老前辈、教授为获奖者颁奖并合影留念。胡永云教授再次对获奖人表示祝贺并希望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更优异的科研成果。

颁奖嘉宾和获奖者合影
自左而右分别为:胡永云、毛节泰、沈路路、谢庄、胡晓明、吕达仁、何超、黄嘉佑、周震强、刘式达、王勇、金钰佳
“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是为纪念已故的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系教授谢义炳院士(1917-1995)而设立的。奖项最初由谢义炳先生生前捐赠的资金用于资助北大我系的贫困学生。后来,谢义炳先生的学生、亲属和生前好友不断捐赠资金,成立了“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基金会(由北大教育基金会管理)。2008年至今,获奖者共86人。
⊙2008年,我系决定将其更改为奖励在大气科学领域做出优异成果的青年学者(35岁以下)。
⊙2010年,我系将奖励领域扩展到海洋科学领域。
⊙2019年,我系决定不再为我系博士研究生保留一个名额,希望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成为一个奖励全国范围的大气、海洋和行星科学领域的青年科学奖项,并将把奖项扩展到港、澳、台地区。